夏朝到宋朝期間正史中所記載的朝代一共二十七個,分別是夏、商、周、秦、西漢、東漢、魏、蜀漢、吳、西晉、東晉、北魏、東魏、西魏、北周、北齊、宋、南齊、梁、陳、隋、唐、後梁、後唐、後晉、後漢、後周。二十四史
這其中亡於異族或敵國的有夏、商、蜀漢、東吳、西晉、北齊、陳、後梁共八個朝代;亡於外戚之手的有西漢、北周兩個朝代;亡國於武將或內部叛亂之手的有周、秦、東漢、魏、北魏、東魏、西魏、東晉、宋、南齊、梁、隋、唐、後唐、後晉、後漢、後周等十七個朝代,其中亡國於武將或內部叛亂的高達63%,超過了半數,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很驚人的數字。
而順著歷史的記載我們可以看到後來的宋、元、明(包括南明)、清等朝代,再也沒出現過武將或內部叛亂亡國的情況,那麼從北宋開始,皇帝到底採取了什麼措施避免了武夫當國這種情況呢?很簡單,就是聯合文官壓制武將。趙匡胤
相傳趙匡胤登上皇位之後,對五代十國的亂世情況非常恐懼,短短五十年時間,不算十國的割據王朝,光是認為正統的五代就有十四位帝王,平均每位帝王在位時間也就三年多一點,而且死於非命的不下半數。
趙匡胤曾經說過:「五代方鎮殘虐,民受其禍。朕今選儒臣幹事者百餘,分治大藩,縱皆貪,亦未及武臣一人也。」趙匡胤 劇照
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說:五代時期藩鎮割據互相爭戰,百姓深受其害。我今天選文官百餘人分別就任這些地方州縣,就算他們全部是貪污瀆職之輩,也比一個武將作亂對國家百姓的傷害小得多。
所以在立國之初,趙匡胤就下定了決心,要限制武將的權力,因為身為一個武將上位的皇帝,趙匡胤太了解武將上位的難易程度了,而且權力就像是上癮的毒藥,一旦前面開了口子,後面就收不住了。
而文官集團在經歷了五代時期的戰亂,充分領教了「亂世人不如狗」的悲哀,尤其是"白馬驛之禍",雖然為天下寒門學子掃除了世家門閥子弟,但是畢竟是武將對文官的一次血腥殺戮,出於物傷其類的心理,文官集團也不想這種情況再發生。白馬驛之禍
據說宋太祖趙匡胤曾經立下誡石碑,上刻誓詞三行:一為「柴氏(周世宗)子孫有罪不得加刑,縱犯謀逆,止於獄中賜盡,不得市曹行戮,亦不得連坐支屬」;一為「不得殺士大夫,及上書言事人」;一為「子孫有渝此誓者,天必殛之」。
因為戰亂的原因,後世人們並沒有見到過此碑,據說當年也只有繼任的天子才能看到,所以此事都是文官們在稗官野史中記載的,至於此事真實與否,也許只有趙匡胤本人知道了。
不過後世的宋朝皇帝並不否認有類似的傳言,於是與士大夫共天下成了宋朝皇帝與文官的默契,在這種默契下,他們導演了「杯酒釋兵權」、「東華門外唱名方為好男兒」等優秀故事片,連號稱「武曲星」轉世的狄青都在文官們的攻擊之下驚懼而死,可見文官們的氣焰有多囂張。杯酒釋兵權
號稱史上戰爭勝率最高的宋朝,在文官們的領導下,北面與契丹遼國簽定了「澶淵之盟」;西北獨立了西夏,雖然後來李元昊放棄帝號向宋稱臣,不過宋朝依然要賞賜西夏歲幣;西面的吐蕃雖然四分五裂,但是宋朝依然沒有能夠將其收入囊中,只是在王安石為相期間開邊河湟地,這也是宋朝少有的向外擴張的時候;西南與大理段氏絕交老死不相往來;南面被儂智高佔領了桂林城,城中男女老少盡被屠殺,文官們連連敗退,不是最後狄青率西軍救場,整個兩廣可能都不保。
可就是如此不平衡的文治武功,皇帝及士大夫們依然不忘記對武將們的壓迫,開封城中的將門都讓文官們全部逼迫成了商賈,成了只會用禁軍幹活獲利的庸碌之輩,整個開封城號稱八十萬禁軍,可是真到了女真人兵臨城下的時候,竟然連十分之一的兵力都拿不出來,全城軍民過百萬人,竟然如同待宰的羔羊一般毫無反抗!北宋疆域
金國軍隊試探著索要女子財帛,文官們竟然組織人馬搜羅百姓錢財及女子,有將領想要偷襲金國軍隊,又是文官們向女真人暗通款曲,最後宋軍偷襲不成反被滅,文官們這才鬆了一口氣,因為不管女真人走還是不走,誰得天下也不能讓武將們抬頭。
建炎南渡之後,趙構建立了南宋朝廷,南宋建立之初在金國大軍搜山檢海的壓力之下,被迫與金國交戰了幾場,雙方互有勝負。
一方面是金國軍隊迅速的腐化,再也沒有護步達岡之戰中那種滿萬不可敵的氣勢了,而宋朝軍民也開始適應女真人的戰法,有了相對的應戰之道,比如岳家軍多使用重兵器,上打敵軍下砍馬腿,這就是步兵對重騎兵最好的辦法。岳飛
所以在南宋初年,由於戰爭的爆發,武將的勢力有所抬頭,湧現了以岳飛為首的所謂中興四大名將。
只是對於武將們來說好景不長,為了扼制住武人干政的不良苗頭(岳飛之死與他瞎參與立儲之事也有一定關係),皇帝很快便與文官們達成一致「與金國議和」,因為皇帝心裡非常明白代價:與金國議和頂多費點錢,而武將如果掌權了要的可能就是命了。
正好金國也處於實力下降期,就坡下驢見好就收,順便提出了殺岳飛方能議和的條件,高宗趙構反正已經沒有兒子了,也不指望能夠青史留名,過繼來的兒子給他留多少家產都無所謂,只要自己能安享幾年太平就好,所以基本就全盤接受以金國人的條件,結果沒有心理負擔的趙構一直活了八十多歲,成為史上年過八十的五位皇帝之一。宋朝奸相
後來南宋繼任的宰相,基本上都是與秦檜類似的角色,如史彌遠、賈似道等等,雖然說宋朝時宰相的權力比明朝時的內閣首輔要大一些,但當時畢竟還是皇權社會,沒有皇帝的默許縱容,奸相們豈能說求和就求和?
所以兩宋朝廷,沒有亡國於藩鎮武將叛亂,沒有亡國於起義的流民百姓,最終亡國於北方南下的異族鐵蹄之下,雖然有當時小冰河時期連年乾旱糧食減產等原因,但是與宋朝文官們的做死也是分不開的。
畢竟讀了書的士大夫們知道,不論任何民族,想攻佔中原地區容易,可是想統治中原民眾就太難了,尤其是如何用最小的代價讓百姓們心甘情願的繳納稅賦,這其中的名堂可不小,不是那些在馬上作戰勇猛的異族首領所擅長的。
所以他們放心的做死,什麼黨爭什麼勾心鬥角都無所謂,只要不讓武將勢力抬頭,亡國也在所不惜!崖山日落
最可悲的是兩宋的滅亡幾乎如出一轍,北宋與金國聯手滅遼,滅遼之後金國順路就滅了北宋;而南宋時竟然也不吸取教訓,依然以雪「靖康之恥」為名聯手蒙古滅金,最後自己也被蒙古鐵騎所滅,雖然有當年蒙古鐵騎橫掃歐亞無敵的因素,但是打破了三角形的穩定性的南宋依然是自尋死路而已。
要知道國與國之間沒有永恆的敵人,只有永恆的利益,這個觀點那些文官們未必不知道,只是他們心中會把國家換成家族或階層,只要他們所在的家族和階層受益,至於國家存亡都無所謂了,反正將來朝廷治國還得靠他們,反正打死也不能讓武將出頭!
「前事不忘,後事之師」,兩宋皇帝只記住一件事:聯合文官壓武將
夏朝到宋朝期間正史中所記載的朝代一共二十七個,分別是夏、商、周、秦、西漢、東漢、魏、蜀漢、吳、西晉、東晉、北魏、東魏、西魏、北周、北齊、宋、南齊、梁、陳、隋、唐、後梁、後唐、後晉、後漢、後周。
二十四史
這其中亡於異族或敵國的有夏、商、蜀漢、東吳、西晉、北齊、陳、後梁共八個朝代;亡於外戚之手的有西漢、北周兩個朝代;亡國於武將或內部叛亂之手的有周、秦、東漢、魏、北魏、東魏、西魏、東晉、宋、南齊、梁、隋、唐、後唐、後晉、後漢、後周等十七個朝代,其中亡國於武將或內部叛亂的高達63%,超過了半數,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很驚人的數字。
而順著歷史的記載我們可以看到後來的宋、元、明(包括南明)、清等朝代,再也沒出現過武將或內部叛亂亡國的情況,那麼從北宋開始,皇帝到底採取了什麼措施避免了武夫當國這種情況呢?很簡單,就是聯合文官壓制武將。
趙匡胤
相傳趙匡胤登上皇位之後,對五代十國的亂世情況非常恐懼,短短五十年時間,不算十國的割據王朝,光是認為正統的五代就有十四位帝王,平均每位帝王在位時間也就三年多一點,而且死於非命的不下半數。
趙匡胤曾經說過:「五代方鎮殘虐,民受其禍。朕今選儒臣幹事者百餘,分治大藩,縱皆貪,亦未及武臣一人也。」
趙匡胤 劇照
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說:五代時期藩鎮割據互相爭戰,百姓深受其害。我今天選文官百餘人分別就任這些地方州縣,就算他們全部是貪污瀆職之輩,也比一個武將作亂對國家百姓的傷害小得多。
所以在立國之初,趙匡胤就下定了決心,要限制武將的權力,因為身為一個武將上位的皇帝,趙匡胤太了解武將上位的難易程度了,而且權力就像是上癮的毒藥,一旦前面開了口子,後面就收不住了。
而文官集團在經歷了五代時期的戰亂,充分領教了「亂世人不如狗」的悲哀,尤其是"白馬驛之禍",雖然為天下寒門學子掃除了世家門閥子弟,但是畢竟是武將對文官的一次血腥殺戮,出於物傷其類的心理,文官集團也不想這種情況再發生。
白馬驛之禍
據說宋太祖趙匡胤曾經立下誡石碑,上刻誓詞三行:一為「柴氏(周世宗)子孫有罪不得加刑,縱犯謀逆,止於獄中賜盡,不得市曹行戮,亦不得連坐支屬」;一為「不得殺士大夫,及上書言事人」;一為「子孫有渝此誓者,天必殛之」。
因為戰亂的原因,後世人們並沒有見到過此碑,據說當年也只有繼任的天子才能看到,所以此事都是文官們在稗官野史中記載的,至於此事真實與否,也許只有趙匡胤本人知道了。
不過後世的宋朝皇帝並不否認有類似的傳言,於是與士大夫共天下成了宋朝皇帝與文官的默契,在這種默契下,他們導演了「杯酒釋兵權」、「東華門外唱名方為好男兒」等優秀故事片,連號稱「武曲星」轉世的狄青都在文官們的攻擊之下驚懼而死,可見文官們的氣焰有多囂張。
杯酒釋兵權
號稱史上戰爭勝率最高的宋朝,在文官們的領導下,北面與契丹遼國簽定了「澶淵之盟」;西北獨立了西夏,雖然後來李元昊放棄帝號向宋稱臣,不過宋朝依然要賞賜西夏歲幣;西面的吐蕃雖然四分五裂,但是宋朝依然沒有能夠將其收入囊中,只是在王安石為相期間開邊河湟地,這也是宋朝少有的向外擴張的時候;西南與大理段氏絕交老死不相往來;南面被儂智高佔領了桂林城,城中男女老少盡被屠殺,文官們連連敗退,不是最後狄青率西軍救場,整個兩廣可能都不保。
可就是如此不平衡的文治武功,皇帝及士大夫們依然不忘記對武將們的壓迫,開封城中的將門都讓文官們全部逼迫成了商賈,成了只會用禁軍幹活獲利的庸碌之輩,整個開封城號稱八十萬禁軍,可是真到了女真人兵臨城下的時候,竟然連十分之一的兵力都拿不出來,全城軍民過百萬人,竟然如同待宰的羔羊一般毫無反抗!
北宋疆域
金國軍隊試探著索要女子財帛,文官們竟然組織人馬搜羅百姓錢財及女子,有將領想要偷襲金國軍隊,又是文官們向女真人暗通款曲,最後宋軍偷襲不成反被滅,文官們這才鬆了一口氣,因為不管女真人走還是不走,誰得天下也不能讓武將們抬頭。
建炎南渡之後,趙構建立了南宋朝廷,南宋建立之初在金國大軍搜山檢海的壓力之下,被迫與金國交戰了幾場,雙方互有勝負。
一方面是金國軍隊迅速的腐化,再也沒有護步達岡之戰中那種滿萬不可敵的氣勢了,而宋朝軍民也開始適應女真人的戰法,有了相對的應戰之道,比如岳家軍多使用重兵器,上打敵軍下砍馬腿,這就是步兵對重騎兵最好的辦法。
岳飛
所以在南宋初年,由於戰爭的爆發,武將的勢力有所抬頭,湧現了以岳飛為首的所謂中興四大名將。
只是對於武將們來說好景不長,為了扼制住武人干政的不良苗頭(岳飛之死與他瞎參與立儲之事也有一定關係),皇帝很快便與文官們達成一致「與金國議和」,因為皇帝心裡非常明白代價:與金國議和頂多費點錢,而武將如果掌權了要的可能就是命了。
正好金國也處於實力下降期,就坡下驢見好就收,順便提出了殺岳飛方能議和的條件,高宗趙構反正已經沒有兒子了,也不指望能夠青史留名,過繼來的兒子給他留多少家產都無所謂,只要自己能安享幾年太平就好,所以基本就全盤接受以金國人的條件,結果沒有心理負擔的趙構一直活了八十多歲,成為史上年過八十的五位皇帝之一。
宋朝奸相
後來南宋繼任的宰相,基本上都是與秦檜類似的角色,如史彌遠、賈似道等等,雖然說宋朝時宰相的權力比明朝時的內閣首輔要大一些,但當時畢竟還是皇權社會,沒有皇帝的默許縱容,奸相們豈能說求和就求和?
所以兩宋朝廷,沒有亡國於藩鎮武將叛亂,沒有亡國於起義的流民百姓,最終亡國於北方南下的異族鐵蹄之下,雖然有當時小冰河時期連年乾旱糧食減產等原因,但是與宋朝文官們的做死也是分不開的。
畢竟讀了書的士大夫們知道,不論任何民族,想攻佔中原地區容易,可是想統治中原民眾就太難了,尤其是如何用最小的代價讓百姓們心甘情願的繳納稅賦,這其中的名堂可不小,不是那些在馬上作戰勇猛的異族首領所擅長的。
所以他們放心的做死,什麼黨爭什麼勾心鬥角都無所謂,只要不讓武將勢力抬頭,亡國也在所不惜!
崖山日落
最可悲的是兩宋的滅亡幾乎如出一轍,北宋與金國聯手滅遼,滅遼之後金國順路就滅了北宋;而南宋時竟然也不吸取教訓,依然以雪「靖康之恥」為名聯手蒙古滅金,最後自己也被蒙古鐵騎所滅,雖然有當年蒙古鐵騎橫掃歐亞無敵的因素,但是打破了三角形的穩定性的南宋依然是自尋死路而已。
要知道國與國之間沒有永恆的敵人,只有永恆的利益,這個觀點那些文官們未必不知道,只是他們心中會把國家換成家族或階層,只要他們所在的家族和階層受益,至於國家存亡都無所謂了,反正將來朝廷治國還得靠他們,反正打死也不能讓武將出頭!